近日,青山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上演了一场跨越地域的“暖心调解”。为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推动争议实质性化解,仲裁员主动担当,远赴千里之外的天津市,成功为10名劳动争议申请人现场调解,获得双方当事人一致认可与感谢。
据悉,10名申请人均与被申请人包头市青山区某公司存在劳动报酬方面的争议。由于包头市青山区某公司暂处于停业状态,而被申请人的总公司位于天津市,且部分关键人员难以联系,调解工作一度陷入僵局。面对申请人期盼的眼神和维权的迫切需求,青山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决定打破常规,主动出击。在充分研判案情、确认调解可能性后,指派经验丰富的仲裁员,携带案卷材料,专程赶赴天津。
抵达天津后,仲裁员克服异地办案的诸多不便,第一时间与被申请人取得联系并确定调解地点。调解过程中,秉持“公正、高效、便民”的原则,耐心细致地释法明理,分析利弊得失。一方面,向被申请人阐明相关法律法规及应承担的责任义务;另一方面,也与申请人线上坦诚沟通,引导其理性表达诉求,寻求双方利益的平衡点。经过仲裁员连续数小时专业、耐心、富有技巧的沟通协调,最终成功促成双方在津达成调解协议。被申请人承诺履行支付义务,明确了款项支付方式和期限。困扰10名申请人多时的“薪”事、烦心事,在仲裁员千里之外的奔波努力下,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真没想到仲裁员能为了我们的事,专门追到天津去!太负责了!”调解成功后,申请人代表激动地表示,“仲裁员们不辞辛苦,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真的非常感谢青山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感谢仲裁员!”。被申请人也对仲裁员专业、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表示钦佩,认为调解结果公平合理,有效化解了矛盾。
此次跨省调解的成功实践,是青山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践行“仲裁为民”宗旨、积极延伸服务触角的生动体现。它打破了地域限制,变“坐堂问案”为“主动服务”,不仅极大便利了劳动者针对异地拒绝配合的被申请人主张权利,也有效提升了争议化解的效率和成功率,彰显了仲裁调解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独特价值与温度。青山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将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努力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争议解决服务。
供稿:白丽娜
科室负责人:白丽娜
分管领导:王俊杰
近日,劳动者刘女士和孟女士专程来到昆区人社维权服务中心,将一面写有“为民解忧办实事,维权护航显担当”的锦旗送到工作人员手中,衷心感谢我中心高效协调欠薪纠纷,维护其合法权益。这面锦旗承载着深切谢意,既是对工作人员辛勤付出的认可,也是对维权中心工作实效的生动肯定。
据悉,5月30日,劳动者因被拖欠1月至4月工资,向昆区人社维权服务中心投诉。工作人员及时与该单位协调,当日结清拖欠工资,实现“投诉当日受理,纠纷当场化解”。随后劳动者向维权服务中心赠送写有“为民解忧办实事,维权护航显担当”的锦旗,致谢其高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这面锦旗既是认可,更是鞭策。下一步,昆区人社维权服务中心将进一步强化根治欠薪工作的系统性、长效性,持续推动各项制度落地,筑牢企业依法用工基础。同时从桩桩件件小事着手,展现“你需要,我解决”的务实作风,提供“接地气,解难题”的躬身服务,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感受到维权的温度与效率。
编辑:孔玉洁 初审:石少华 终审:何砺威
清晨,人社局服务大厅的大门准时开启,窗口人员已在各自的岗位上就位。电脑屏幕亮起,他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着新一天的服务工作。人社综合服务窗口的日常,便在这无声的准备中拉开序幕。
服务规范高效,办事便捷安心。窗口人员深知小小窗口联系着民生冷暖,始终严守工作规程,将规范与高效嵌入每个细节。“一窗受理”机制有效推行,让办事群众无需辗转奔波。面对退休、退保等业务,他们依托信息系统精准操作;对于政策咨询,则力求深入浅出、准确答疑。无论业务繁简,他们始终以专业与耐心,确保每项业务规范高效完成,让群众体验“最多跑一次”的便捷。
服务用心用情,传递人社温度。他们深知服务不仅在于流程,更在于心与心的理解与体恤。这仅仅是日常缩影:为外地回来办业务的人员开设绿色通道,为赶时间的办事人员主动延长下班时间…种种主动关怀与设身处地的体察,让政策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化作缕缕可感可触的暖意。
团队精进协作,筑牢服务根基。窗口人员积极参与政策法规等专题培训,不断打磨服务技能;工作之余常交流业务难点、共享服务经验,形成了互学共进的良好氛围,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
综合服务窗口虽小,却承载着民生之重。未来,人社局综合服务窗口将持续精进服务品质,以更专业高效的办事能力与更温暖亲和的服务态度,让群众办事更安心、更顺心、更暖心——每一次高效、专业、温暖的接待,都是人社服务在群众心中刻下的信任印章。
一审:田野
二审:塔娜
三审:王宏伟
6月14日,昆都仑区吾悦广场人头攒动、暖意融融。由包头市就业服务中心、昆区人社局主办,昆区就业服务中心、蒙商人才网承办的“职途新起点 就在昆都仑”2025年全国城市联合招聘活动暨民营企业招聘月专场招聘活动在此火热启幕。此次招聘活动是落实自治区“就业促进行动”和包头市《就业促进行动方案》的具体实践,更是昆区构建“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就业服务体系的缩影。为确保活动圆满成功,活动前昆区就业服务中心联合“就业促进行动”各行业主管部门,深入挖掘企业用工需求,广泛动员并组织企业报名参会;同时联合各街镇,依托社区网络平台宣传招聘活动信息,为招聘活动的顺利举办奠定了坚实基础。
“您好,我想了解机械工程师岗位的具体要求!”“这份简历请您看看,我有3年制造业经验。”招聘活动现场,各企业展位前挤满了咨询的求职者,有的仔细研读岗位信息,有的与HR热情交流,有的当场填写简历,气氛热烈而有序。招聘会涵盖制造业、服务业、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岗位薪资从4000元到1.5万元不等,覆盖不同技能层次需求。现场还设置了政策咨询台、职业指导专区,工作人员为求职者提供“一站式”服务,不少人拿着刚领取的政策手册感慨:“不仅找工作,还学到了就业补贴、创业贷款的政策,太实用了!”
“我们始终把‘服务企业用工、保障民生就业’作为首要任务。”昆区就业服务中心就业服务股股长李学智在活动现场介绍,“本次招聘活动前,我们对辖区重点企业用工需求进行了‘地毯式’摸排,同时对接高校、社区精准推送岗位,就是要让供需对接更‘解渴’。据统计,现场80余家优质企业携620个岗位“筑巢引凤”,吸引超900余名求职者入场洽谈,初步达成就业意向177人次,用实打实的“供需热度”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随着夕阳西下,招聘活动在热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这场“聚人气、接地气、见实效”的就业盛宴,不仅架起了企业与人才的“双向奔赴”之桥,更彰显了昆区以就业“小切口”服务发展“大格局”的决心。下一步,昆区就业服务中心将持续深化就业促进机制,让更多劳动者在“职途新起点”上绽放光彩,为包头市高质量发展积蓄更强人才力量。
撰稿:王佳静 初审:李学智 终审:杨局
“太感谢你们了!没想到上午反映的问题,中午就拿到了工资!”吴女士通过电话向石拐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维权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表示了由衷的感谢。
近日,群众吴女士带着焦虑来到石拐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维权服务中心,反映某物业公司拖欠其工资问题。据了解,吴女士今年5月初受雇于该物业公司从事保洁工作,工作了7天,由于工作强度大无法适应,便在交接完工作后主动离职。但公司仅支付了4天费用。
石拐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维权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启动“快速响应机制”,约谈该物业公司,现场核查劳动关系、核对欠薪金额,仅用1小时便促成双方达成和解。12时整,吴女士收到了属于自己的报酬,拖欠的222元报酬全额到账。
这是石拐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维权服务中心践行“群众利益无小事”服务理念的生动写照。我们始终坚持:投诉受理“零门槛”,24小时畅通12333维权热线,推行“首问负责制”。案件处置“加速度”,建立“30分钟响应、2小时对接、24小时跟踪”工作标准。权益维护“全链条”,创新“监察+仲裁+法援”协同机制,为劳动者撑起维权保护伞。
供稿人:王佳乐
一审:韩鑫宇
二审:王蔚然
三审:祁晓伟
在城市政务服务的一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专业为盾、以热情为矛,守护着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他们就是石拐区人社局维权服务窗口的工作人员。在这里,每一次接待、每一次解答、每一次调解,都传递着为民服务的温度,彰显着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决心。
走进维权服务中心受理中队,宽敞明亮的环境、整齐有序的指引标识,让人倍感安心。工作人员始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亲切的笑容迎接每一位前来咨询或投诉的群众。面对情绪焦急、诉求迫切的劳动者,他们耐心倾听,不打断、不敷衍,用专注的神情和适时的回应,让群众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
有一位农民工因被拖欠工资,心急如焚地来投诉,工作人员一边安抚他的情绪,一边仔细询问事情的来龙去脉,将关键信息详细记录。在后续的调查处理过程中,还主动与他保持联系,及时告知进展,最终帮助他顺利拿到了应得的工资。当农民工满心感激地表达谢意时,工作人员表示:“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保障你们的权益是我们的职责。”
维权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服务理念,用热情和专业搭建起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他们用自己的努力,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和社会的温暖关怀,为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供稿人:赵悦
一审:韩鑫宇
二审:王蔚然
三审:祁晓伟